top of page

认识自我:社会认同是如何形成的?

Oct 11

讀畢需時 3 分鐘

0

0

0

在上一篇推文中,我们通过回顾《人类简史》了解到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本质,也因而可以得出人生活在集体中的结论。那么,集体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我们是如何从集体中获得身份的?这又如何影响自我认知?


 

在这篇推文中,我们将和大家一起走进社会认同理论,尝试为上述问题寻找答案。


什么是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是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我概念指的是对自我的认知:如何评定自我价值,具有哪些特质等等。社会认同则聚焦于个体对自己所处的集体的看法上,探讨个体如何评判自己在集体中的角色、身份,以及这样的身份是如何帮助形成自我认知的。



社会认同是自我认知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往往不能被第一时间感知到,但是在潜意识里作为人们获得自我认知的第一步。



社会认同理论

亨利·塔菲尔、约翰·特纳等人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一共有三个组成部分:归类、认同与比较。


归类

归类本质上是内群体外群体概念的形成。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特征将自己与一部分人归为同类,即内群体,并与另一部分人作出区分,即外群体。

对内外群体的划分有很多种标准,可以基于一些先天生理上的特质,比如性别、人种、年龄等。也可以基于一些在后续的生活经历中所发现的个人特征,比如爱好、特长、职业、阶级等。因此,一些内群体是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是其中一员的,另一些内群体则是在之后的生活经历中逐渐发现的。

对于这些后期加入的内群体,比如和自己有同样兴趣爱好的朋友、同一个公司里的同事等,在对自我进行归类的过程便需要对自我的一些特征进行观察和判断,并与周围的人进行比较,从而完成相似或区别的判断。归类的过程便是自我意识逐渐被感知的过程。


认同

认同则是在将自己纳入到一个特定的集体当中后去对集体的行为模式、想法态度进行感知和学习的过程。虽然名为认同,但联系凯尔曼的态度变化阶段理论,这一阶段实际包含了三个环节:服从、认同、与内化。

服从是被动接受集体的行为模式或态度想法的阶段,这一阶段往往伴随着对一些与过往经历很不同的行为模式的效仿,也往往会带来一些不舒服的体验感受。

认同则是主观上接受且认可集体的行为模式与行事态度。这一阶段告别了服从的不适应与对过往观念的颠覆,积极接纳了在集体中的角色。

内化便是建立在充分认可的基础上,将行为模式发展为一种常态与习惯,也将其纳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评判当中。随着这一步的完成,集体认同观也得以成立。


比较

比较则是将自己的内群体与其他外群体进行对比,从而更加坚定自我的社会认同。比较一般不会是个人行为,而是在一个集体中通过集体内部成员的互动、沟通达成的一种共识。这也是很重要的社会化的体现。

这一过程中很容易形成对内群体的喜好和对外群体的排斥。人们会倾向于将外群体中的成员评估为更加相似,将自己内群体中的成员评价为更加多元。对外界单薄趋同的认知往往助长了刻板印象的形成,造成认知的不完备性,严重时也将发展为对特定群体的偏见和排外现象。民族主义与移民生活困境这两个现代性议题便源于这种趋势。

虽然人们倾向于将内群体评价的更加多元,但同质化也可能在内群体里发生。有着相似社会认同的集体可能更加趋同,组织者甚至可能会用一些外部手段如规定、条约等去加强这种相似。社会认同愈发统一的同时可能会带来个人独异性的丧失。我们也将在之后的推文中更详细地探讨这一话题。

Oct 11

讀畢需時 3 分鐘

0

0

0

留言

分享您的想法率先撰寫留言。
bottom of page